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打尖還是住店什麽意思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打尖還是住店什麽意思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古代店小二常說:客官打尖還是住店?打尖啥意思?
往往江湖武俠劇中,除了各位大俠的颯爽英姿,最有代表性的當屬江湖上的客棧了,一般看到有人進店,小二都會笑盈盈地跑出來問一句:“客官裏邊兒請,請問是打尖還是住店?”住店我們還能理解,無非就是在客棧歇一晚上嘛,可是“打尖”這個詞現在我們已經不用了,很多人就不太明白它到底指的是什麽意思。
不過要提前說明的是,“客官打尖還是住店?”這句話,店小二並不是見到誰都會這麽問的,一般來說,打尖是問客人要不要吃飯,而住店是問客人要不要歇一晚。古時候,交通不發達,各地荒野很多,所以每當夜晚降臨,野生動物常會在荒野出沒覓食。
一般人為了避免走夜路遇到危險,都會早早地趕路,然後在夜晚來臨前找一個安全的地方住下。基於這種情況下,早上的時候,店小二是不會問客官要不要住店的,因為早上來往的客人都是為了吃點東西好繼續趕路。隻有到了下午,接近傍晚的時候,店小二才會問客人要不要住店。那麽店小二又為什麽不直接問客人要不要吃飯,而是用“打尖”兩字來代替呢?關於這個問題,學者給出了三種解釋。
第一種解釋認為,“打尖”其實就是“打火”的意思,古代人做飯肯定需要生火,在生火的過程中,就會有一個打擊的動作。所以一開始“打尖”其實說的是“打火”,後來在書麵傳播的時候,被誤傳成了“打尖”。而詢問要不要“打尖”,其實問的就是要不要生火給他們做飯。
第二種解釋認為,“打尖”其實是“打間”這個詞的望文生義,因為在古時候,一些有錢人去客棧吃飯是需要開一個雅間的,而開雅間的行為就被人稱之為“打間”。剛開始的時候,“打間”是指需要一個舒適單獨的環境吃飯歇息,後來店小二就會對著所有進門的客人問一句要不要“打間”,即是尊敬,也是拉客。
而“打間”包含要一間房的意思,因此,為了區分客人是僅僅需要一間房來吃飯歇腳,還是需要開一間房在客棧中過夜,所以店小二會問清楚是“打間”還是“住店”,後來人們望文生義,就將“打間”說成了“打尖”。
第三種解釋則認為,“打尖”其實就是“打發舌尖”的一種簡單說法。因為現在很多地方會特意聚會,然後做一桌豐盛的菜,這種聚會被稱為“打牙祭”,學者認為“打牙祭”跟“打尖”其實有異曲同工之處,都是吃美食的一種說法。
吃飯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,還是為了舌尖上的享受,而吃飯必定需要一個休息的地方,所以久而久之,“打尖”也有休息歇腳的意思。趕路天氣炎熱時,客人會要一壺茶水,同樣可以休息,隻不過“打尖”還是更偏向於進食這方麵。
除了以上三種說法之外,還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,認為每個圈子都是自己的行業術語,覺得“打尖”最早可能是江湖上的說法,隻不過後來廣為流傳,就被大眾接受了。但是不管“打尖”這個說法是怎麽來的,它都是問客人要不要吃個飯、歇歇腳的意思。在我們現在的生活裏,“打尖”、“店小二”這些詞語,已經成為了過去式。
“客官,打尖還是住店”裏的打尖是否有特別含義?
打尖這個詞,有好幾層含義。
在不少古裝影視劇中,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,即客棧小二滿臉堆笑的對客人說,“客官,您是打尖呢還是住店呢?"
這裏麵,小二所說的“住店”,基本上所有人都能理解,那就是投宿、住宿的意思,而其中的“打尖”,又是什麽意思呢?
結合前後語句,同時根據古代客棧所能提供的服務,我們大致可以猜出來,這個所謂的“打尖”,是指吃飯的意思。
但這就有一個問題,既然是吃飯,為何不直接說吃飯,而是用“打尖”這麽一個怪異的詞語呢?
實際上,打尖並不僅僅是指吃飯,而是還包括另外幾種意思。
打尖一詞,在明清時期的小說中十分常見。比如,在清代文人李汝珍所著的長篇小說《鏡花緣》的裏麵,就有”打尖“這個詞語的出現和應用。
從《鏡花緣》裏的這段話,就可以看出,打尖和住宿,是古代客棧所提供的主要服務項目,住宿什麽意思自不必說,而打尖是什麽意思呢?
這個問題,古人早已做出了解釋,另一個清代文人福格,在他所著的《聽雨叢談》中,首次對這個詞語做了詳細解讀。
按照福格的說法,所謂打尖,是指人們在旅途過程中,於中午時分,找一個飯館吃飯,這稱之為“打尖”。
至於為何把好好地吃飯,叫“打尖”,福格也有相關解讀,他認為,打尖一詞,應該是在“打火”這個詞語的基礎上演變而來。
早在宋元時期,不管是民間還是當時的文學作品裏,都將吃飯稱之為“打火”,之所以這麽叫,是因為在古代沒有什麽先進的點火工具,人們點火大多是利用火鐮和打火石這兩樣工具。
所謂火鐮,就是一塊片狀的金屬片,而火石一般是指燧石,部分沒有燧石的地方,也會用鵝卵石這樣堅硬的石頭替代。
而火鐮和火石又是如何生火的呢?道理很簡單,就是利用火鐮來回敲打火石,以便讓其產生火星,而火星落在提前準備好的火絨上後,就會生出火苗。
這樣,火便生起來了,有火就能做飯,有飯就能吃,因此,將整個生火的過程,簡略成“打火”二字,就是代表做飯、吃飯的意思。
用一個簡略詞語來代指一件複雜的事情,是古代乃至現代的人們在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事情,比如我們農村常說的“下地”一詞,其實就是去莊稼地裏幹活,類似的還有工地上所說的“壘磚”,說白了就是指蓋房子。
因此,用“打火”代表做飯和吃飯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而“打火”之所以演變成“打尖”,是源於古人們對火這種東西亦恭亦諱的糾結態度。
我們都知道,人類文明的進步,與火的發現和運用,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,正是人類懂得了如何運用火,才會讓人類的生存得到了極大的保證。鑽木取火,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好例子。
但在對火的運用愈加純熟的同時,人類也發現了火這種東西所能帶來的極大破壞,一個小小的火星就可能會引起一場巨大的災難。
因此,人類在享受火所帶來的好處同時,也在十分謹慎的防備著火,比如早在商周時期,就對隨意丟棄沒有燃盡的木炭這種行為製定了罪名。
包括我們在古裝電視劇中,也會經常看到更夫在深夜裏來回巡視時,嘴裏喊著“天幹物燥,小心火燭”之類的話。
這一切,都是古人們對火防範的若幹措施,而在防範火的同時,古人們為了避免遭受火災,就會刻意不去提“火”這個字眼。比如,“失火”不叫“失火”,而叫“走水”,或者是“失慎”,這個叫法,時至今日還在使用。
因此,在避諱“火”這個字的前提下,古人們就把“打火”中的“火”字,用“尖”字來替代,也就是“打尖”。所以,客棧小二所說的“打尖”,就是詢問來客是不是要吃飯。
當然,這僅僅是福格的一個猜測,是他個人的看法,除了他這個看法外,“打尖”一詞,還有另外一個含義。
在名著《疏證ⷩ詞ⷩ言五》裏,對打尖這個詞,解釋是另一個意思。
這裏的打尖,是指行人在旅途中,暫時歇息的意思,基於這種說法,那麽客棧小二所問的“打尖還是住店”,就可以解釋為是暫歇還是長住。
這就像我們現代人在去一家帶有住宿的酒店時,服務人員詢問我們是住鍾點房還是住長包房一樣,鍾點房即打尖,為那些需要暫時歇息的人所提供,而需要過夜或者多住幾天的,就要開長包房。
此外,在《廣雅ⷩ詁三》中,對解釋為暫歇的“打尖”,還多增加了一層“
小休而飲食
”的含義。
所謂“小休而飲食”,是說古人在“打尖”的過程中,順帶在客棧飲食,但這個飲食並非是正餐,而是不限時辰的補充點食物,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“隨便墊墊肚子”的意思。
之所以會這樣說,是因為古人外出遠行十分不易,不像我們現代有各種先進的交通工具,而是大多依靠腳力或者畜力,再加上古代各種生活設施沒有現代方便,因此,在趕路的過程中,經常會出現因為趕路而錯過飯點的事情。
而在錯過飯點後,好不容易遇到一家客棧,饑腸轆轆的旅人自然會想吃點東西果腹,但由於不是飯點,客棧裏也就不會準備有正餐,有的也隻是一些小吃或者簡單的飯菜。
但有總比沒有好,旅人們就會在這間客棧做短暫的休息的同時,順便吃點簡餐,以便更好的趕接下來的路。因此,這裏的“打尖”,是客棧夥計詢問旅人是不是吃點東西並暫時休息的意思。
基於這種說法,就有學者認為,“打尖”原應為“打間”,這個間就是指間隔的意思,在旅途的間隔中休息吃飯,稱之為“打間”,但可能是在口語傳播的過程中,人們把“間”念成了帶有兒化音的“尖兒”,因此,就會被後人習慣性叫為“打尖”。
除了上述幾種說法之外,還有一個比較小眾的說法,這個說法與明初的山西洪洞縣大移民有關。
元末明初,由於常年遭受戰亂,再加上瘟疫、自然災害等,導致當時的中原地區極其荒涼,據史料記載,中原多地均出現了“
人力不至,久致荒蕪,積骸成丘,居民鮮少
”的慘狀,鑒於此,同時也為了快速恢複生產,明太祖朱元璋製定了移民墾荒為中心的振興農業的措施。
這個措施核心十分簡單,就是把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,而當時的山西,正是人多田少之地。因此,在洪武三年,一場轟轟烈烈的“大移民"遷徙就開始了。
而在遷徙的過程中,人們習慣性的一個裝束,就是在肩膀上搭一條布袋,布袋裏裝的有吃食等物品,一頭在胸前,一頭在背後。
而當他們走進客棧吃飯時,店小二就幫他們把搭在肩上的布袋拿下來,等這些客人吃完繼續趕路時,店小二還會客氣的幫客人把布袋搭在肩膀上,久而久之,店小二就把接待那些隻吃飯不住宿的客人,叫成了“搭肩”。而打尖,就是“搭肩”的諧音,其意思代指那些隻吃飯不投宿的客人。
另外,打尖一詞還有打發舌尖的解釋,即
滿足舌尖之欲,
意思就是飽餐一頓或者是吃點好的,這和“打牙祭”一詞有類似的含義,都是享受美食的意思。
那麽,打尖這個詞,究竟哪一個含義才算是最準確的呢?
在我看來,“打尖”意同“打間”這個說法,是比較接近於最準確的。
打尖這個詞,因為其中有“打”,所以可以定性為是一個動詞,既然是動詞,那麽就代表了幾個或者是一係列的動作。而一個旅人在進入客棧後,所需求的無非是兩件事,一是住,二是吃。
住,即住店,這個不必再多做表述,而吃,就需要客棧進行一係列動作,什麽動作呢?比如點火,比如燒水。作為一個客棧,在什麽情況下才會需要重新點火為客人做飯燒水呢?必然是在沒什麽客流的情況下。
如果客流很大,比如正值飯點,那麽廚房的火肯定是燒著的,這樣才能隨時隨地進行做飯,同時,如果是飯點,那就直接會問客人吃點什麽,而不是問“打尖”了。
因此,說“打尖”這個詞的時候,大概率是在非飯店的時間,可能是上午到中午,也可能是下午到晚上這樣的時間段裏。
也隻有在這個時間段,才會重新把火點上(或者是把火燒旺),來為客人做飯。也正是因為這樣,我們就可以斷定,此時的客人極有可能是那些忙於趕路,隨便吃點墊一墊就走的客人。
這樣的客人,在這個時候進客棧,要的就是短暫的休息和補充食物,在此之後,他們還會繼續踏上路途。因此,休息吃飯的過程,是他們旅途的一個短暫停頓,也就是前文所說的“間隔”。
既然是間隔,那麽客棧夥計所說的“打尖”,其實就是“打間”,意思就是問客人,是不是僅僅吃個飯,歇一會就走。
而“打間”與“打尖”是字不同卻音同,人們在長時間的口耳相傳時,就會逐漸把“打間”念成了“打尖”。
綜上,客棧小二說“打尖還是住店”,其實就是詢問客人的需求,如果是“打尖”,那就帶到大廳就餐,如果是“住店”,那就領進客房,僅此而已。
請問打尖和住店有啥區別?
這在小說和雜劇中也俯拾即是。《水滸傳》第60回:“且說吳用、李逵二人往北京去,行了四五日路程,每日天晚投店安歇,平明打火上路。”《說嶽全傳》第8回:“當下牛皋、王貴將帶來的家夥,團團的尋著些水來,叫眾莊丁打火做飯。”元王實甫《西廂記ⷦ唥퐣:“〔仆雲〕天明也。咱早行一程兒,前麵打火去。”
什麽是打尖啊?古代的小二經常說:"客官,您是要打尖還是要住店?"
火鐮是一個長約十多厘米、寬約三四厘米、厚約半厘米、形似鐮刀狀的生鐵片,取來石英石,在鐵片上猛烈劃擊碰撞,於是就發出火星,引著了手旁邊的火絨。取火就成功了。火絨是用蒲棒絮糅合炭、硝、硫磺做成的,平常將絨裝在包裏麵。火鐮如果做得巧,鐵片上部會做一個能裝火絨的皮包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